2007年5月30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交通不节约不能只归罪于私车
邓海建

  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透露,北京私人小汽车出行量已逼近公共交通,而小汽车运送的人数却在下降,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增幅为公共交通的两倍,导致交通出行结构正朝着不利于节约的方向发展(5月28日《京华时报》)。
  城市里的道路交通资源有限,而老百姓对私车的消费需求却在扩大。不只北京,很多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,导致的结果是两败俱伤:本应“优先”的公交优先不了,希望“便捷”的私车也不便捷了,最后是大大折损了市民的出行效率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不节约的“私车出行量”的确浪费了部分道路交通资源。
  但在原罪“私车出行量”的时候,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。
  首先,在刘主任透露的数据中,我们没有看到对公务用车的统计。虽然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,我们不好枉自揣测公务用车的效率和效益,但我们还记得,2006年“中非论坛”时强制性要求驻京中央、国家机关、部队、企事业单位按照50%的比例控制封存公车,北京市属各机关、单位以及外省市各级驻京单位控制封存公车比例则达到80%。当49万辆公车“休息”下来,不仅各相关机关、事业单位的工作没有受到什么影响,而且,平时拥堵不堪的环线也出奇地通畅了。
  其次,刘主任认为私车增幅导致交通出行结构朝不利于节约的方向发展,这也值得推敲。私车多了,出行就不节约了?记得当初拉动汽车消费时,有关方面曾摆出私车消费的诸多好处,比如说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、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、缓解了城市公共运输的压力、改善了出行者的交通便利,等等。怎么现在私车消费真的拉动了,却又变成令人担忧的苗头了呢?
  其实,每个市民出行总要算一笔账的。在汽油价格飞涨的当下,没有哪个工薪族愿意天天开车玩儿。面对道路交通压力,我们不能只归罪于“私车出行量”,而应该反思:我们的公交数量和质量能吸引市民吗?我们在“拼车”上的大棒政策能让私车高效出行吗?我们示范性的公务用车带头节约了道路交通资源吗……
  值得警惕的是,在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这个问题上,某些专家意见的倾向性有问题。譬如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建议,譬如私车单双号管制上路的建议,譬如削减人行道的建议……这些“对策”无一不是把交通拥堵归咎于普通市民:市民是不节约的、市民是无序的、市民的人行道是不能太宽敞的……那么,作为城市利益捍卫者与执行者的政府的责任又在哪儿?
  城市交通要节约,私车出行量与效率的确值得研究,但无论是成功解决了“东京大拥堵”的日本,还是堪称智能交通典范的美国纽约,没有哪个城市是靠编排私车而一路畅通的。相反,只有立足城市道路构架的技术与管理层面,落实公共交通的便捷、高效、低成本,人文地引导市民树立“科学出行观”,尊重市民的出行自由,城市道路才会繁忙而顺畅。